万颗卫星上天难 运力瓶颈待破局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迎来了一笔价值6.16亿元人民币的火箭发射订单,招标方为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这笔订单旨在为其“千帆星座”的规模化组网寻找火箭运力。然而,从2月到8月,该订单多次启动招标又宣告失败,原因是递交投标文件的供应商不足3家。
市场上能够承接这笔大单的民营火箭公司数量有限,这让卫星公司们感到焦急。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卫星的轨道和频率资源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比例的卫星发射,否则申请的资源将失效。当前,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和另一家中国星网的“GW星座”申报的卫星总量已突破30000颗,发射任务艰巨。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星网通过多次发射,已将3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也已部署了90颗卫星。
市场的热度还传导到了遥感、对地观测等细分赛道。例如,航天宏图与国际客户签订了一份价值约9.9亿元人民币的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微纳星空则中标了四川一个价值8.04亿元的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能稳定、廉价地将卫星送上天的火箭仍然不够用。自2014年政策开闸以来,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已经奋战了10年,但仍缺少一款能够在运力指标上成熟且成本上有优势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垣信卫星的招标结果显示,下游的卫星公司急着“上天”,但在国家队主力火箭已被中国星网高密度发射任务占用的情况下,提供补充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还赶不上趟。因此,市场的目光聚焦在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和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这几款产品上。这些火箭是目前国内民营航天赛道中少数能在运力上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的液体火箭,但它们都还未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万颗卫星上天难 运力瓶颈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