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教师节要警惕变味人情往来 感恩不应成为负担
明天就是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师节。这个本该充满敬意和温暖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感谢师恩的朴素节日,反而逐渐演变成一场令老师尴尬、家长焦虑的“人情拉锯战”。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这样一个逐渐偏离初心的节日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干脆取消吧!
当初国家设立教师节,是为了提倡尊师重教,肯定教师群体对社会和下一代成长的默默付出。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设立节日本是出于对这一职业的崇高致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日子,让感恩与尊师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可如今的教师节,仿佛走进了一条窄巷——送礼之风、攀比心理、形式主义的阴影让它变得越来越沉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这个节日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老教师都还记得多年前的教师节是什么样子——学生们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一朵小花实时热点、一幅稚嫩的画,哪怕礼物简陋,却真挚动人。学校也会举办简朴而温馨的表彰活动,那种被孩子真心认可、被家长真诚尊重的感觉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那个时候,他们是真正期待这一天的。
而现在,不少教师提到教师节更多表现出一种回避和淡然。因为各地纷纷出台“严禁收礼”的规定,本意是为了杜绝攀比、防止教育腐败,但也让这个节日失去了许多仪式感。更让老师为难的是,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家长“变相表示”的压力。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想通过礼物“表示心意”,甚至有的直接送卡送红包,让教师陷入道德与人情的两难境地。收,违背师德和规定;不收,又怕被误解为“不近人情”。这种无形的心理负担让很多老师反而害怕起这个本该温暖的节日。
家长的处境同样充满纠结与焦虑。“到底送不送?送什么?送多少钱的?”成了每年九月来临之际许多家庭反复讨论的话题。一些家长担心不送礼孩子会被冷落,送得太轻显得不够诚意,送得太重又怕被贴上“炫富”或“贿赂”的标签。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焦虑往往演变成家长之间的暗中较劲:你家送化妆品,我家就送书店卡;你送鲜花礼盒,我准备手工定制……本应是纯粹的情感表达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礼物军备竞赛”。
当“感恩”被标上了价签,当“心意”变成沉重负担,教师节还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吗?它是否已经从“尊师重教”的文化仪式滑向了一个被异化的“送礼节”?当节日的本质被扭曲,它所传递的也不再是真诚的尊重,而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尴尬折射。媒体:教师节要警惕变味人情往来 感恩不应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