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消费4千多 商家回应:门店从未标注“自助”属性!
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消费4千多
【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消费4千多】近日,一则“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餐消费4302元”的帖子引爆社交媒体。上海浦东新区某日料店内,消费者因误解套餐性质,在点选多道菜品后遭遇“天价账单”,商家与顾客各执一词的争议,将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信息透明度问题推至风口浪尖。据涉事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描述,其在某点评平台搜索“自助日料”时,涉事门店“酒吞世纪汇店”出现在搜索结果中。该店标价960元的双人套餐,让消费者自然联想到“自助餐”的性价比,遂在未详细确认的情况下,多点选刺身拼盘、和牛寿司等高价菜品。结账时,4302元的金额令其震惊,而店员“提醒不礼貌”的回应更激化矛盾。商家则通过媒体回应称,门店从未标注“自助”属性,所有平台信息均明确为“单点服务”。工作人员表示,点餐时已逐一告知每道菜品单价,并提醒顾客“人均消费300-500元”。对于“提醒不礼貌”的说法,店方解释为“服务话术不当”,但强调“消费者有自主确认的义务”。法律层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与第二十条,经营者需以显著方式提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李明指出:“若商家未明确告知‘非自助’属性,或未以醒目方式标注价格,可能涉嫌侵犯知情权;但若消费者未主动确认消费模式,亦需承担部分责任。”行业实践显示,日料消费中“套餐”与“自助”的界限常引发混淆。资深日料从业者王女士解释:“日料套餐多为固定搭配的‘Omakase’或分餐制,与‘放题’(自助)有本质区别。但部分商家通过模糊表述诱导消费,例如用‘畅享’‘任点’等词汇暗示自助属性。”平台责任同样成为争议点。涉事门店虽未在官方渠道标注“自助”,但出现在第三方平台的“自助日料”搜索结果中,算法推荐是否构成误导?某互联网平台前产品经理张伟认为:“搜索结果排序依赖关键词匹配与用户行为数据,商家可通过优化标签提升曝光,但平台应建立审核机制,避免‘非自助’门店被错误归类。”
这并非个案。上海消保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餐饮类投诉中,因价格告知不清引发的纠纷占比达23%,其中“误认套餐/自助”类投诉同比增长41%。某连锁日料品牌运营总监透露:“为提升客单价,部分商家会设计‘高价套餐+隐性消费’模式,例如将刺身拼盘拆分为单点菜品,或通过‘套餐价’暗示性价比,实则远超自助人均消费。”
消费者行为研究进一步揭示信息不对称的深层矛盾。复旦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陈琳指出:“在‘低价引流+高价变现’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易陷入‘价格锚定’陷阱。例如,960元双人套餐看似合理,但若包含10道单价超百元的菜品,总价必然飙升。商家需在菜单设计、服务话术上更透明,而非依赖消费者‘自行避坑’。”
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两极讨论。支持消费者的观点认为:“商家应承担主要责任,‘提醒不礼貌’的说法暴露服务短板,且平台标签误导加剧误解。”网友“吃货小王”评论:“我去日料店从未被主动告知消费模式,全靠自己问,这本身就是行业问题。”
支持商家的声音则强调:“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网友“理性消费派”表示:“点餐前不确认价格和模式,结账时才抗议,这种行为助长‘薅羊毛’风气。”
更多声音呼吁“共建透明消费生态”。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邱宝昌建议:“商家应采用‘双确认’机制,例如在点餐系统强制弹出消费模式提示,或要求顾客签字确认;平台需完善标签审核,对‘自助’‘套餐’等关键词建立标准化定义;消费者则应养成‘先确认后消费’的习惯,避免因信息差受损。”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餐饮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阵痛。当线上流量成为核心获客渠道,当“套餐”“自助”成为营销话术,商家如何在追求利润与维护信任间找到平衡?答案或许藏在细节中:一句清晰的提醒、一份醒目的菜单标注、一个主动确认的流程,都能避免“4302元账单”式的信任崩塌。对消费者而言,这亦是一次警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低价诱惑”背后可能隐藏消费陷阱,主动询问、理性决策才是保护自身权益的盾牌。正如网友“清醒消费者”所言:“我宁愿多问一句被嫌麻烦,也不愿为误会买单。”当夜幕降临,上海的日料店依然灯火通明。这起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应消散: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唯有商家以诚相待、平台以责为纲、消费者以智为盾,方能筑起信任的基石,让每一顿餐食都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以上就是【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消费4千多】相关内容,了解最新热点资讯请关注今日热点资讯__实时热搜榜_热点话题_热点关注_今日热点新闻事件。顾客误将日料套餐当自助消费4千多 商家回应:门店从未标注“自助”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