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朋友圈”扩容实现三重增效 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等三家央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引起市场关注。今年内,我国央行已与9家外国央行签署或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类协议是指两国央行在特定条件下按一定汇率交换等值货币,用于双边贸易投资结算或为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截至今年5月31日,我国央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此类协议。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朋友圈”的扩大将带来多重积极效果。
首先,这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跨境贸易投资的便利性。传统国际贸易多采用美元结算,在某些交易场景中,我国企业需经历两次货币兑换,面临双重汇率风险及额外成本。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推动直接使用本币结算,有效降低了这些风险和成本实时热点,使企业能够更精准定价,有利于长远规划,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强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更多国家接受并使用人民币进行双边贸易结算和投资支付,推动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发展。同时,这些协议促使人民币进入各国外汇储备体系,增强其储备货币功能。在全球经济波动较大的环境下,这有助于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美元波动对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特别是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能源出口国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了石油人民币结算机制的建立,使我国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大宗商品,从而影响铁矿石、石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降低进口成本,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此外,通过参与本币互换相关业务,我国金融机构不仅拓宽了收入来源,还提升了跨境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在金融业持续开放的背景下,这种提升对金融机构应对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进一步促进了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央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合作网络的不断扩展及机制设计的创新,双边货币合作与互信水平有望不断提升。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富有韧性的国际货币合作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提供坚实支撑。人民币“朋友圈”扩容实现三重增效 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