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阿里巴巴,要被重新定价了?
资本市场,正在重新审视阿里云对于阿里巴巴的价值。
2025年8月29日,阿里巴巴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即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后,阿里巴巴的港股股价出现了高达18.5%的暴涨,报收于137.1港元——到了9月份,尽管有所震荡,但阿里巴巴股价依旧整体维持在这一水平。
这背后的逻辑固然是复杂的,但依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方面,基于外卖行业战火重启的行业大背景,在京东、美团二季度都因为外卖大战而出现净利润大幅受损的前提下,外界都在关注阿里在外卖大战中,到底烧掉了多少利润——然而从财报给出结果来看,外卖大战带来的影响并不大,甚至被对冲了。
另一方面,从业务板块来说,阿里云所在的「云智能集团」业务板块,很明显地构成了阿里巴巴的增长引擎,并且在AI的驱动下展现出增长潜力。
尤其是后者,在AI云计算业务需求增长和国产芯片的大逻辑下,被赋予更加更重要的角色。
由此,在阿里巴巴整体以「消费」与「AI+云」作为两大核心业务支点的全新阶段中,阿里云作为「AI+云」战略长期以来的实施主体,其对于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属性的核心支撑,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阿里云的新角色:增长的中流砥柱
如果从阿里巴巴的总体体量来看,阿里云从来都不是扮演营收大头的角色。
翻开阿里巴巴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阿里巴巴的总收入为2476.52亿元,同比增长2%;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335.1亿元,同比下降18%。
这其中,阿里巴巴云智能集团收入为人民币333.98亿元,营收占比仅仅为12.16%。
但为什么阿里云的角色在本季度财报中的表现,如此被重视?
原因是,阿里巴巴作为一个体系多样、业务复杂、体量庞大的盘子,也在二季度花大力气和金钱投入到一场史无前例的外卖大战中去,这给其利润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重新组合后的财报结构中,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包含了以往的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等业务板块,由阿里巴巴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亲自掌舵——在本次财报中,阿里中国电商集团收入为1400.7亿元,同比增长10%。
但同时,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经调整EBITA利润为383.89亿元,同比减少了103.64亿元。
尽管阿里巴巴并未在财报中单独指出即时零售业务本身的营收和利润情况,但是考虑到阿里巴巴在报告期内对即时零售的大手笔投入,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外卖大战就是造成这一板块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从整体上来看,该板块带来的利润下降,也是阿里巴巴在二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利润下滑18%的核心推手。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净利润明显下降了,但是即时零售业务的增长,也有效带动了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业务的增长。
关于这一点,蒋凡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淘宝闪购显著带动了手淘整体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比如,闪购拉动淘宝8月DAU增长20%,闪购作为一个更高频的场景,带动了手淘大盘活跃用户活跃天数的提升——同时,流量上涨带来了广告跟CRM的提升。
反过来看,阿里云在二季度的表现,则是阿里巴巴整体体系中最亮眼的。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季度,阿里巴巴云智能集团收入为人民币333.98亿元,同比增长26%,而且增速创造了三年以来的新高度。作为对比,在二季度,亚马逊AWS部门收入同比增长17.5%;Google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3.9%;微软整体云销售额同比增长27%。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在剔除内部业务后的外部收入增速同样达到26%,这意味着云业务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外部真实的市场需求,而非集团内部的转移支付。这一数据有力回应了市场对阿里云增长质量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