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研学团就带娃去隔壁县拔萝卜 高价背后的“货不对板”谁来管?
近几年,研学旅行作为“寓教于行”的新兴形式,在各大旅游景点迅速走红。家长们愿意掏出几百甚至上千元的费用实时热点,希望孩子们能在游览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现实却常常令人失望:研学之名,旅游之实;高价收费,低劣体验,甚至伴随安全隐患。
不少家长吐槽,“花了一千多块钱送孩子去研学,结果孩子一到目的地发现就是隔壁县的农村,活动内容就是拔萝卜。”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项目,让家长直呼被骗。孩子们本该走进历史遗迹、科技馆、美术馆,学习课堂外的新知,但不少研学团却沦为“走马观花”的打卡,甚至与乡村亲子游无异。
千元研学团就带娃去隔壁县拔萝卜 高价背后的“货不对板”谁来管?
更令人无奈的是,在一些博物馆、展馆里,本该秩序井然的研学团却成了管理难题。孩子们追逐打闹,领队老师视而不见,真正的参观学习少之又少。
研学乱象不仅仅是“货不对板”,更严重的是安全问题。今年暑假,一名8岁孤独症男童在参加研学活动时不幸走失,最终遇难的消息令人痛心。一个孩子的生命,击穿了家长们对研学机构的最后信任。
事实上,研学团普遍存在人员配比不足、监管不力的问题。带队人员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及时关注到所有孩子的状态。更有甚者,一些领队对孩子走散、掉队竟毫无察觉,直到事后才发现问题。这样的疏忽,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千元研学团就带娃去隔壁县拔萝卜 高价背后的“货不对板”谁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