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一改款 汽车变成快消品了吗 汽车仍为耐用品本质未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更新速度显著加快,从以往的“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转变为“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甚至出现了“年抛型电车”的说法。这引发了关于“汽车是否变成快消品”的讨论:有人认为其更新速度像手机一样快,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过渡现象,汽车不会成为快消品。
快消品通常指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快的商品,如包装食品、个人卫生用品等。与之相对的是耐用消费品,使用周期较长且一次性投资较大。汽车作为仅次于房产的大宗消费品,一直被视为耐用消费品。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产生“汽车是否已经成为快消品”的疑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变,后者具备更多智能化功能,被消费者视为更接近电子产品;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收入的提高,汽车价格降低,换车周期变短。
尽管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实时热点,汽车呈现出一定的“快消品化”趋势,但从本质属性、生产模式以及配套售后等方面来看,汽车与传统意义上的快消品仍有巨大差异。一辆汽车的价格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更高,消费者购买时会经过长时间考虑,包括品牌、性能、安全性、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考量。此外,汽车使用寿命一般较长,即使技术进步,车辆在正常保养维护下仍能长期满足出行需求,不像快消品那样短时间内就会消耗完毕。
多家车企负责人明确表示,汽车的本质仍是耐用品。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要标准。造车需要符合“车规级”标准而非“消费级”标准。车规级芯片通过了国际标准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一系列认证,而消费级芯片设计寿命通常为3至5年,车规级芯片缺陷率要求低于百万分之一。汽车生产过程复杂,每一款车型都有独特设计、研发过程,并受到严格法规和安全标准限制,很难实现极短周期快速更迭。半年一改款 汽车变成快消品了吗 汽车仍为耐用品本质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