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防艾不可大意 防控进入“关键期”
9月开学季,艾滋病防控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近年来,全国每年新报告的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形势依然严峻。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该区学生艾滋病疫情特点与全国总体趋势相似,无保护性行为仍是主要传播途径,其中以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
高三第二学期与大学第一学期是防控的重点衔接期。开学意味着学生离开家庭监管,获得空前的自由实时热点,社交圈迅速扩大,伴随性生理逐步成熟,恋爱与性探索的需求上升。由于缺乏足够的性健康教育和安全知识,一些学生可能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从而增加感染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在关键时期及时掌握科学知识、树立正确恋爱观、具备实用技能,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和行为。学生感染呈现逐步低龄化趋势,初三和中专技校阶段的衔接期同样存在风险。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病毒。然而在青年群体中,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感染HIV等于死刑”、“固定伴侣或第一次没有风险”、“通过外表可以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等。事实上,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感染者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以长期生存,寿命接近常人。判断是否感染的唯一方式是检测。任何一次无保护性行为都可能存在风险,每次、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仍然是预防性传播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为了预防艾滋病,学生需要掌握核心知识,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树立“健康是自己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切实做好防护。如果不慎发生高危行为,还应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在72小时内尽早服用暴露后阻断药物,可以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开学季防艾不可大意 防控进入“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