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驾无人”突破的背后 法律与技术双重驱动
“主驾无人”突破的背后 法律与技术双重驱动!“主驾无人”的场景正逐渐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这得益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的进步。在法律层面,各地不断探索前行。2025年生效的《浦东新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规定》意义重大,它将事故责任从传统的驾驶员转移到技术主体和运营平台,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扫除了障碍。深圳于2022年8月1日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全面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类事项,并明确安全事故认定。交通运输部也在同年8月8日就《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公开征求意见,在鼓励发展自动驾驶的同时,重点放在安全和责任界定上。
技术上的进步同样显著。以上海浦东为例,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接管率降至每百公里0.1次,优于行业标准,事故率仅为人类驾驶的1/14。上汽智己的决策速度更是达到人类的6.7倍。这些数据表明自动驾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北京也在2022年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商业试点,投入“主驾无人”车队开展常态化收费服务,这对自动驾驶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质变,背后不仅有政策鼓励创新,还对传统测试系统提出更细分、更高标准的参数设计,涉及多方面安全保障。
从2019年Robotaxi落地至今,无人驾驶技术逐步推进,从主驾有安全员到主驾无安全员,再到车内无安全员,商业化试水不断推进。例如,2022年8月8日,百度获得重庆和武汉两地发放的全国首批自动驾驶全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服务。
尽管如此,“主驾无人”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成本高、极端情况难应对以及公众信任待建立等问题依旧突出。例如,在极端天气下,智驾系统可能出现识别障碍,算法决策也存在“黑箱”问题,导致责任界定困难。不过,车企和交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深圳出台规定,智驾系统15秒未检测到手扶方向盘就得报警,否则处罚;未来考驾照或增加人机协同项目,车企也需公开算法逻辑。
“主驾无人”虽面临挑战,但法律的不断完善与技术的持续突破,正推动自动驾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期待。“主驾无人”突破的背后 法律与技术双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