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果园争议看农产品市场该有的样子 教育与被教育的双向博弈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回应网友关于水果价格过高的吐槽时表示,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不是迎合消费者。8月9日晚,“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这一话题冲上热搜榜首。
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触及了一个普遍的商业命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到底谁在“教育”谁?在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通常指的是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和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例如,高端咖啡品牌让消费者接受几十元一杯的价格,科技品牌让用户接受高溢价的智能设备,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教育案例。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场景和措辞非常关键。面对行业会议或投资人沟通时,“教育消费者”可以被理解为专业话语。但在公众面前,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对消费支出敏感度较高的时期,类似表述容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一旦公众产生“被教育”的心理不适,就可能迅速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直接影响购买决策。
对于高频、日常型消费品如水果,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每天都能在不同渠道比较价格,如果他们感知不到足够的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这样的高价很难被市场接受。零售业的经验也表明,顾客情绪波动时,往往直接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
现实中的商业模式远比简单的二分法复杂。许多零售业态既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是通过合适的价格与便利的服务维持稳定交易。在这种多元的市场结构中实时热点,竞争核心仍然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生活中无数的水果摊贩,勤勤恳恳地谋生,既没有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也没有试图教育消费者,而是依靠基本的商业原理。从百果园争议看农产品市场该有的样子 教育与被教育的双向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