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莫让减负善意成涨价“借口” 母婴产品价格乱象需整治
近日,从育儿补贴的精准发放到学前教育的普惠推进,一系列暖心政策正为家庭育儿减负注入动力。然而,政策红利尚未完全传递到每个育儿家庭,部分市场主体却借促销机制调整悄然抬高了母婴刚需品的价格,让减负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反映常购的奶粉、纸尿裤等产品近期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涨幅从十几元到数十元不等。有家长提到,给孩子常喝的奶粉,短短一个月内实际支付价涨了近20元;常用的纸尿裤同规格产品价格较此前高了60多元。这些看似不大的涨幅,叠加育儿的高频消费,让许多家庭感到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产品与婴幼儿的适应能力深度绑定,一旦更换可能引发孩子不适,家长即便对涨价不满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刚需”属性使价格变动直接牵动着家庭的育儿预算实时热点,部分政策补贴在无形中被抵消。
对于涨价质疑,销售渠道解释称此前低价源于“百亿补贴”“大促优惠”,活动结束后恢复原价属正常现象;也有品牌表示线上线下渠道成本不同,定价自然有差异。这些说法看似合理,却掩盖了母婴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乱象。同类产品在电商平台、实体店、第三方渠道售价能差出几十元;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让消费者难以摸清真实定价,为部分经营者“明降暗涨”留下了操作空间。
行业分析指出,该领域渠道分化明显,价格体系复杂,部分经营者利用这种复杂性调价,模糊了正常市场波动与刻意涨价的界限。这不仅影响家庭育儿体验,也与政策初衷形成反差。
减轻生育养育负担,核心是让家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若市场端的价格乱象持续,政策红利就可能在流通环节被稀释。判断母婴产品是否涨价关键在于消费者的实际支出。购买同款同量产品,若实际花的钱变多了,无论何种借口本质都是涨价。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企业应扛起社会责任,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性价比来赢得市场。
规范母婴产品市场价格秩序刻不容缓。唯有市场与政策形成合力,才能让育儿减负的承诺真正落地,让每个育儿家庭都能在政策红利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轻松。媒体:莫让减负善意成涨价“借口” 母婴产品价格乱象需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