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公司官宣退市背后有多重信息 监管重构市场生态
两家公司官宣退市背后有多重信息!8月8日晚间,ST高鸿与ST天茂同时宣布退市。前者因财务造假被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后者则主动退市,并为中小股东开出1.6元/股的回购价。这看似普通的退市案例背后,反映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生态重构的决心。
ST高鸿的退市案例颇具典型性。该公司长期通过无商业实质的“空转”业务虚增收入,2015年至2023年累计虚增利润超10亿元。证监会调查发现,其董事长付景林不仅主导造假,还通过亲属控制的公司转移资金。最终,公司被罚1.35亿元,9名高管合计被罚没超1000万元,付景林本人被终身市场禁入。相比之下,ST天茂选择以1.6元/股的价格回购股份,较停牌前股价溢价10%。
2025年退市新规的威力逐渐显现。截至8月8日,年内已有23家公司摘牌退市,其中10家因重大违法退市,创下历史新高。今年的退市名单中出现了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等非财务指标触发的案例。玉龙股份因现金流断裂主动退市,中航产融则因年报难产被迫离场。此外,中国重工、海通证券等巨头通过吸收合并实现退市,异议股东可按4.03元/股的价格选择现金退出。
退市渠道的多元化正在改变市场格局。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后,财务类退市占比从85%降至2024年的38%。2025年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重大违法退市占比提升至33%,交易类退市稳定在30%左右。这种变化源于监管层的精准打击:2024年新“国九条”将财务造假认定标准从“三年累计虚增利润10亿元”收紧至“一年虚增2亿元且占比超30%”。某科创板公司因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被强制退市,成为新规下首例。两家公司官宣退市背后有多重信息 监管重构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