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总被“10W+”的谣言收割 情绪骗局背后的流量密码
励志故事、情感纠葛、街头冲突……这些短视频往往能瞬间点燃观众的情绪。然而,许多看似细节丰富、浏览量惊人的内容其实多为精心编造的虚假信息。近期,一些自媒体博主通过虚假摆拍和造谣传谣来吸引关注并牟利,这种被称为“暴力起号”的手段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他们编造离奇故事、制造对立情绪,甚至公开贩卖这些伎俩。
“暴力起号”的核心在于追求利益。无论是摆拍造谣还是网络卖课,目的都是短期内获取暴利。在自媒体时代,流量意味着金钱,有了流量就能接广告、带货或卖课。起初,大部分博主只是单纯记录与分享,但随着流量变现模式逐渐清晰实时热点,部分人开始打造人设、包装自己以获取更多流量。现在,有些人连耐心“养号”都等不及了,直接选择“暴力起号”,导致大量刺激眼球、挑战公序良俗的信息不断涌现。
不少采用“暴力起号”的博主或团队已经因违反平台管理规定或涉嫌违法犯罪而受到处罚。例如,一个炮制“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故事的账号被禁言;策划并拍摄“抓小三砸豪车”情节的汽车租赁公司老板及其同伙被警方拘留;还有负责“推课”“开课”“售后”产业链的60多名涉案人员被提起公诉。
尽管平台和监管部门持续努力打击此类行为,但仍有不少漏网之鱼。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爆款谣言”出现。“露头就打”的事后监管难以根治问题,因为当监管部门介入时,虚假信息已经广泛传播,不良影响难以挽回。
对付“暴力起号”需要从根本上铲除其生存土壤。这背后是逐利算法,很多虚假信息既踩中网友情绪点,也符合算法推荐逻辑。如果不对短时间内流量激增的内容进行重点审核,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让虚假信息无法推广,对上下游灰色产业链依法严厉打击,让相关人员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沉重代价,才能减少走歪路的人。
“暴力起号”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骗局,消耗公众善意,挤占真诚表达的空间。平台不能只追求流量,监管必须走在谣言前面,公众也不应成为虚假剧情中的工具。只有坚决堵死“暴力起号”的歪路,网络空间才能回归理性。我们为何总被“10W+”的谣言收割 情绪骗局背后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