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读于朦胧去世事件 声明背后的法律逻辑
演员于朦胧在北京某小区坠楼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工作室声明中“经警方工作,已排除刑事嫌疑”的表述与警方谨慎态度形成微妙差异。知情人士透露的“反锁房门”“纱窗抠痕”“兜揣劳力士”等细节让这场悲剧更加扑朔迷离。当法律结论遭遇公众信任危机时,如何理性看待这场生死谜题成为关键。
于朦胧坠亡事件的信息披露存在多渠道矛盾。工作室强调“排除刑事嫌疑”,但警方未发布正式通报;自媒体爆料称其“聚餐后反锁房门跳楼”,而小区物业仅证实“有人坠楼”。好友文苡帆悼念长文提及“心理健康”后又秒删。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对“排除刑事嫌疑”的结论产生合理质疑,尤其是发现于朦胧名下工作室已全部注销且生前最后露面“面部脱相”时,舆论迅速分裂为“抑郁症自杀”与“疑点未明”两派。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排除刑事嫌疑需形成完整证据闭环。现场勘察需确认坠楼起点痕迹(如窗台指纹、蹬踏痕迹)、监控视频是否覆盖关键时段;尸检报告要区分自主坠落与外力作用导致的伤痕特征;目击证词则需解释“兜揣劳力士”与财物保管状态的合理性。本案“排除刑事嫌疑”的措辞更接近程序性结论而非终局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