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曹保平电影《脱缰者也》 风格转变引发讨论
曹保平是华语影坛备受尊敬的导演,以其锋利的选题、生猛的力道和浓烈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如《烈日灼心》《狗十三》《涉过愤怒的海》,都在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中艰难跋涉,以犀利视角剖析生活的残酷与人性的幽微,构建起独特的“曹氏美学”体系。然而,新作《脱缰者也》却似乎偏离了这一风格。
《脱缰者也》主演郭麒麟的天津话地道,但电影不是说相声,方言口音到位并不意味着人物和故事能成立。影片虽然热闹,插科打诨的调门儿起得很高,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就像摊错酱的煎饼馃子,看着诱人,吃起来却不对味。
《脱缰者也》的剧情和主人公马飞的名字一样,挺飞的。片如其名,主人公似一匹脱缰的马,从原生家庭的创痛与不甘出发,试图用笨拙的方式抵挡,最终走向失控。身为舅舅的马飞是个内心没长大的“熊孩子”,带着外甥卷入一场啼笑皆非的冒险。电影中,马飞因成长环境中爱的缺失,始终困在“未长大的少年”状态,试图用荒诞的方式填补内心空缺;而被绑架的外甥虽年幼,却以孩童的纯真视角,意外成为照见成人世界荒诞的镜子。
天津方言为对白特色,黑色幽默与西部元素巧妙融合实时热点。“脱缰者”们穿梭于天津大港的油田、盐场等独特场景中,在市井烟火气中碰撞出意外的羁绊。曹保平以标志性的多线叙事,在黑色犯罪的外壳下,剥开家庭关系中被忽视的情感纽带。媒体评曹保平电影《脱缰者也》 风格转变引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