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限购松绑 市场反应冷热不均
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上演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楼市大戏。黄浦江畔的顶级豪宅单价突破18万元人民币,依然能迅速售罄,买家趋之若鹜;而外环外的普通住宅即便政策放宽,依旧门可罗雀,降价也难寻买主。这并非市场自发的结果,而是2025年8月25日上海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楼市新政在经济、社会与心理层面引发的复杂反应。新政包括外环外不限购、公积金提额、贷款利率优化、房产税减免等措施,意图激活市场,却在不同阶层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此次上海楼市新政的经济学逻辑简单直接:通过放松限购和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刚需与改善性需求。符合条件的居民家庭在外环外购买住房将不再受套数限制,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上浮15%,首套最高可达184万元,多子女家庭甚至能叠加至216万元。商业贷款利率定价不再区分首套二套,非沪籍居民家庭购买首套住房房产税暂免。这些措施旨在疏通交易堵点,尤其在外环外区域,希望在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前释放被压抑的购买力实时热点,提振市场信心。短期内,这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其深层影响远超简单的供需调节,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实验。
然而,政策面对的人心呈现出显著分化。2025年上半年,上海豪宅市场成交额高达553亿元,同比飙升,部分高端项目甚至出现外省认购客户数量近乎本地两倍的现象。高净值人群将优质房产视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的资产保值增值手段。政策利好加速了他们对核心资产的配置。相比之下,广大的中产和刚需群体则更为谨慎。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消费者购房意愿有所回落,认为当前是购房好时机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购房者普遍倾向于增加首付、减少贷款,对未来收入增长抱有深刻怀疑。年轻人对35岁后就业的担忧使其不敢轻易背负30年房贷。即使购房门槛降低,多数人仍选择观望,甚至转向租赁市场,远郊刚需盘零认购现象便是这种集体心理的写照。上海楼市限购松绑 市场反应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