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视同缴费”究竟是什么?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视同缴费”是什么,以及它是否合理。
第一部分:什么是“视同缴费”?
简单来说,“视同缴费”就是在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将职工在国家正式实施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的、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看作”或“等同于”已经缴纳了养老保险的年限。
它是一种政策性的“记账”行为,而不是真的有资金流入。这个概念主要涉及两类人群: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的“老人”和“中人”:
“老人”:指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常以各地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为准,多在1992年至1996年间)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他们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和单位负责,不涉及个人缴费。
“中人”:指在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这是“视同缴费”最主要的应用群体。他们的职业生涯被分成了两段:
改革前的工作年限:没有个人缴费,但国家承认其贡献,这段工龄被“视同缴费年限”。
改革后的工作年限:单位和个人按月实际缴纳养老保险,形成“实际缴费年限”。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参军入伍的军人:
国家也承认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知青下乡、军人服役)的年限为“视同缴费年限”,在计算养老金时予以认可。
“视同缴费”如何体现在养老金中?
养老金的计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以“中人”为例):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这里的**“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越长,这部分养老金就越高。养老金“视同缴费”究竟是什么?